过的古文意思

问题过的文言文翻译

推荐回答

ㄟ俄的男人╰不能摸
已解决

1. 文言文翻译,“过”的释义

①走过;经过。《肴之战》:“三十三年春,秦师过周北门。”

②时间过去。《采草药》:“花过而采,则根色黯恶。”

③经历;过程。《苏武》:“常惠请其守者与俱,得夜见汉使,具自陈过。”

④超过;胜过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”

⑤过分;过于。《陈情表》:“过蒙拔擢,宠命优渥,岂敢盘桓,有所希冀。”

⑥过失。《肴之战》:“孤之过也,大夫何罪。”

⑦责备。《鸿门宴》:“闻大王有意督过之。”

⑧访问;探望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臣有客在市屠中,愿枉车骑过之。”

【过从】⒈互相往来。⒉应付;周旋。

【过存】问候。

2. “过”用古文如何说

①<;动>;走过;经过。《肴之战》:“三十三年春,秦师过周北门。”

②<;动>;时间过去。《采草药》:“花过而采,则根色黯恶。”

③<;名>;经历;过程。《苏武》:“常惠请其守者与俱,得夜见汉使,具自陈手袭过。”

④<;动>;超过;胜过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”

⑤<;副>;过分;过于。《陈情表》:“过蒙拔擢,宠命优渥,岂敢盘桓,有所希冀。”

⑥<;名>;过失。《肴之战》:“孤之过也,大夫何罪。”

⑦<;动>;责备。《鸿门宴》:“闻大王有意督过之。”

⑧<;动>;访问;探望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臣有客在市屠中,愿枉车骑过之。”

⑨通“祸”(huò)。灾殃 [disaster;adversity]:八曰诛以驭其过。――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

⑩过分;过于;太甚 [excessive]:

以其境过清,不可久居,乃记之而去。――唐·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

3. "过"在古文中的意思

"过"【释义】姓。过 &lt;名&gt;

古国名

处浇于过,处豷于戈。――《左传腊薯搜·襄公四年》

姓,过国之后

过 &lt;动&gt;

(形声。从辵,表示与行走有关,呙声。本义:走过,经过)

同本义

过,度也。――《说文》

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――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
雷霆乍惊,宫车过也。――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
有过于江上者,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。――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
行过夷门,见侯生。――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
又如:过江;过马路;从这条街上过;从他门前过;路过(途中经过);过翼(经过的飞鸟);过宾(

过(过)guò

⒈经历,经历某个空间、时轮历间、地点:~去。经~。走~。度~。~节。~桥。~河。

⒉进行某种处理:~磅。~滤。~目。

⒊超越,超出某种范围或限度:胜~。太~分。莫~火。~于激动。刚刚~期。已~半数。

⒋转移,传递,交往:~户。~电。~从。

⒌错误:~失。~错。知~必改。

⒍用在动词后面。

①助词。〈表〉曾经或完毕:看见~。去~了。曾用~。吃~了。

②与"来"、"去"连用,〈表〉趋向:搬~来。走~去。

①花费太多。

②辜负。

过(过)guō姓。

过huò 1.车的盛膏器。 2.通"祸"。灾祸。

更多回答

  • 你欢乐我内伤。

    文言文中“过”有几个意思?

    文言文中“过”有6个意思,详解如下:

    1、走过;经过。

    《肴之战》:“三十三年春,秦师过周北门。”

    译文:(鲁僖公)三十三年春天,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。

    2、时间过去。

    《采草药》:“花过而采,则根色黯恶。”

    译文: 花期过去了再去采摘它,那么他的根就颜色灰暗。

    3、经历;过程。

    《苏武》:“后汉使复至匈奴,常惠请其守者与俱,得夜见汉使,具自陈道。”

    译文: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,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一道去(见汉朝使者),在夜晚见到了汉使,自己(把这些年的经历)全部加以陈述。

    4、超过;胜过。

    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古之人所以大过宽和胡人者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”

    译文:古代的圣贤之人,之所以大大超过一般人的原因没有别的,善于把他所做的事情推广到别的事情上罢了。

    5、过分;过于。

    《陈情表》:“过蒙拔擢,宠命优渥,岂敢盘桓,有所希冀。”

    译文: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,实在卑棚芹微到不值一提,承蒙得到提拔,而且恩命十分优厚,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?

    6、过失。

    《肴之战》:“孤之过也,大夫何罪。”

    译文:这是我的过失,大夫有慎拦什么罪呵!

  • 天气好晴朗_

    "过"在古文中的意思?

    '过'【释义】姓。过 <名>

    古国名

    处浇于过,处豷于戈。――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

    姓,过国之后

    过 <动>

    (形声。从辵,表示与行走有关,呙声。本义:走过,经过)

    同本义

    过,度颂芹贺也。――《说文》

    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――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
    雷霆乍惊,宫车过也。――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
    有过于江上者,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。――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
    行过夷门,见侯生。――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
    又如:过江;过马路;从这条街上过;从他门前过;路过(途中经过);过翼(经过的飞鸟);过宾(

    过(过)guò

    ⒈首岩经历,野派经历某个空间、时间、地点:~去。经~。走~。度~。~节。~桥。~河。

    ⒉进行某种处理:~磅。~滤。~目。

    ⒊超越,超出某种范围或限度:胜~。太~分。莫~火。~于激动。刚刚~期。已~半数。

    ⒋转移,传递,交往:~户。~电。~从。

    ⒌错误:~失。~错。知~必改。

    ⒍用在动词后面。

    ①助词。〈表〉曾经或完毕:看见~。去~了。曾用~。吃~了。

    ②与'来'、'去'连用,〈表〉趋向:搬~来。走~去。

    ①花费太多。

    ②辜负。

    过(过)guō姓。

    过huò 1.车的盛膏器。 2.通'祸'。灾祸。

  • 草编的〞戒指

    过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??

    1、过,度也。御橘——《说文》如: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笑拆斗而不入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
    2、超出,胜过 ——如: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,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
    3、过去(过后) ——花过而采,则根色黯恶,此其效也。——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
    4、去世 ——陛下虽过世为神,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,忘前征时言邪?——《晋书·苻登载记》

    5、给予;递给 ——邮人之过书,门者之传教也。——《论衡》

    6、渡过——碰磨野市分獐闹,官帆过渡迟。——宋· 苏轼《荆州》

    7、来访;前往拜访;探望 ——于是乘其车,揭其剑,过其友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

    8、交往,相处——稍喜过从近,扶筇不驾车。——宋· 黄庭坚《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》

    9、交谈 如:过谈(往访交谈)

    10、 错,犯错误——微二人,寡人几过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审应览·具备》

    11、怪罪,责难 ——孔子曰:“ 求,无乃尔是过与”——《论语·季氏》

    12、继入、赘入或嫁人 ——孩儿也,他如今只待过门,喜事匆匆的,教我怎生回得他去。——元· 关汉卿《窦娥冤》

  • 抹卜掉的伤痛

    过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?

    1. “过”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.

    1、过,度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如: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
    2、超出,胜过 ——如: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,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
    3、过去(过脊缓后) ——花闷尺过而采,则根色黯恶,此其效也。——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
    4、去世 ——陛下虽过世为神,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,忘前征时言邪?——《晋书·苻登载记》

    5、给予;递给 ——邮人之过书,门者之传教也。——《论衡》

    6、渡过——野市分獐闹,官帆过渡迟。——宋· 苏轼《荆州》

    7、来访;前往拜访;探望 ——于是乘其车,揭其剑,过其友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

    8、交往,相处——稍喜过从近,扶筇不驾车。——宋· 黄庭坚《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》

    9、交谈 如:过谈(往访交谈)

    10、错,犯错误——微二人,寡人几过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审应览·具备》

    11、怪罪,责难 ——孔子曰:“ 求,无乃尔是过与”——《论语·季氏》

    12、继入、赘入或嫁人 ——孩儿也,他如今只待过门,喜事匆匆的樱罩模,教我怎生回得他去。——元· 关汉卿《窦娥冤》

    2. 过在文言文中都有什么意思

    1、过,度也。

    ——《说文》如: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 2、超出,胜过 ——如: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,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

    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 3、过去(过后) ——花过而采,则根色黯恶,此其效也。——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 4、去世 ——陛下虽过世为神,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,忘前征时言邪?——《晋书·苻登载记》 5、给予;递给 ——邮人之过书,门者之传教也。

    ——《论衡》 6、渡过——野市分獐闹,官帆过渡迟。——宋· 苏轼《荆州》 7、来访;前往拜访;探望 ——于是乘其车,揭其剑,过其友。

    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 8、交往,相处——稍喜过从近,扶筇不驾车。——宋· 黄庭坚《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》 9、交谈 如:过谈(往访交谈) 10、错,犯错误——微二人,寡人几过。

    ——《吕氏春秋·审应览·具备》 11、怪罪,责难 ——孔子曰:“ 求,无乃尔是过与”——《论语·季氏》 12、继入、赘入或嫁人 ——孩儿也,他如今只待过门,喜事匆匆的,教我怎生回得他去。——元· 关汉卿《窦娥冤》。

    3. "过"在古文中的意思

    1、同本义

    过,度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    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
    2、超出,胜过

    从此道至吾军,不过二十里耳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   3、过去(过后)

    天子偶用一物,未必不过此已忘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
    4、[婉词]∶去世

    陛下虽过世为神,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,忘前征时言邪?——《晋书·苻登载记》

    5、给予;递给

    邮人之过书,门者之传教也。——《论衡》

    6、渡过

    野市分獐闹,官帆过渡迟。——宋· 苏轼《荆州》

    7、度过;过活

    吾家后日当甚贫,贫无所苦,清静过日而已。——清· 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
    8、来访;前往拜访;探望

    于是乘其车,揭其剑,过其友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

    9、交往,相处

    稍喜过从近,扶筇不驾车。——宋· 黄庭坚《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》

    10、错,犯错误

    微二人,寡人几过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审应览·具备》

    人恒过,然后能改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下》

    11、怪罪,责难 [censure]

    孔子曰:“ 求,无乃尔是过与?(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!)”——《论语·季氏》

   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,脱身得去,已至军矣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   12、继入、赘入或嫁人

    孩儿也,他如今只待过门,喜事匆匆的,教我怎生回得他去。——元· 关汉卿《窦娥冤》

    13、[语助]

    〈名〉

    1. 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;错误

    过,罪愆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    出入禁闼,补过拾遗。——《史记·汲黯列传》

    1、过分;过于;太甚

    以其境过清,不可久居,乃记之而去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

    4. 以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

    以 1、因为,由于:例: ⑴此独以跛之故,父子相保。

    ⑵臣是以无请也。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,推为长。

    ⑷以其境过清,不可久居,乃记之而去。 ⑸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

   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,徒以有先生也。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?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,不敢复有株治。

   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。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。

   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,故内惑于郑袖,外欺于张仪。

    2、而,来。例: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。

    ⑵留五百人镇之,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。(以:以便)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。

    ⑷卷石底以出。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? ⑹以啮人,无御之者。

    (以:这里有如果的意思) ⑺故为之说,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。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。

    ⑼杀之以应陈涉。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。

    (11)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 (12)请立太子为王,以绝秦望。

    (13)余与四人拥火以入。 (14)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。

    (15)操悉浮以沿江。 (16)樊哙侧其盾以撞。

    (17)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。 (18)忽魂悸以魄动。

    (19)淫侈之俗日日以长。 (20)各各竦立以听。

    (21)以致天下之士。 (22)然而隐忍以行。

    (23)若潜师以来,国可得也。 (24)孤违蹇叔,以辱二三子,孤之罪也。

    (25)遂拔以击荆河。 (26)遂自投汨罗以死。

    (27)其责已也重以周。 (28)以一物以与物物争。

    3、把,拿,用。例: ⑴贫者自南海还,以告富者。

    (“以”后省略介词宾语。) ⑵以钱覆其口。

    ⑶屠惧,投以骨。 ⑷具以情告。

    ⑸以缚即炉火,烧绝之。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。

    ⑺何以为计? ⑻将以攻宋。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,兵乃出。

   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。 (11)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。

    (12)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。 (13)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

    (14)操当以肃还付乡党。 (15)具告以事。

    (16)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。 (17)以我应他人。

    (18)以虞待不虞者胜。 (19)国胡以相恤。

    (20)将以衅钟。 (21)悉以心诚之话倚托,千万无渝。

    4、以为,认为。例: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。

   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,为与此同类。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。

    ⑷皆以美于徐公。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。

    5、凭,靠。例: ⑴以我酌油知之。

    ⑵以君之力,曾不能损魁父之丘。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。

   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,徒以有先生也。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。

    ⑹以攻则取。 ⑺久之,能以足音辨人。

   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。 6、按照,依照。

    例: ⑴策之不以其道。 ⑵今以实校之。

    ⑶余船以次俱进。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? ⑸盖以律非故杀。

    ⑹以次进。 ⑺则又 法从事。

    7、根据。例: ⑴今以蒋氏观之,犹信。

    (以:一说拿。) ⑵贵以近知远。

    8、通“已”,已经。例: ⑴固以怪之矣。

    ⑵日以尽矣。 9、作语助,表示时间、方位和范围。

    例: ⑴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。(以:表时间)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。

    (以:方位)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。(以:表范围) 10、在。

    例: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,自京师乘风雪,历齐河、长清,穿泰山西北谷,越长城之限,至于泰安。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。

   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,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。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,而汝以辰时气绝。

    11、作语助,起调整音节作用。例: 逆以煎我怀。

    12、为。例: ⑴如或知尔,则何以哉?(以:做) ⑵要以不能免。

    (以:是) 13、通“已”,止。例: 无以,则王乎? 14、任用。

    例: 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。 15、此,这。

    例: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。(本义项指前一个“以”。)

    「以为」 1、把。

    当作或作为。例: ⑴虎视之,庞然大物也,以为神。

   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! ⑶吾始闻汝名,以为豪。 ⑷相传以为雁荡。

    ⑸南取百越之地,以为桂林、象郡。(以为:把它设为。)

    ⑹撰长书以为贽。 ⑺寡君之以为戮。

    2、认为。例: ⑴以为且噬己为,甚恐。

    ⑵以为妙绝。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。

   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。 ⑸以为“非我莫能为”也。

   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, 3、把。

    制成。例: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。

   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。

    5. 文言文中“过”有几个意思

    文言文中“过”有6个意思,详解如下:

    1、走过;经过。

    《肴之战》:“三十三年春,秦师过周北门。”

    译文:(鲁僖公)三十三年春天,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。

    2、时间过去。

    《采草药》:“花过而采,则根色黯恶。”

    译文: 花期过去了再去采摘它,那么他的根就颜色灰暗。

    3、经历;过程。

    《苏武》:“后汉使复至匈奴,常惠请其守者与俱,得夜见汉使,具自陈道。”

    译文: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,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一道去(见汉朝使者),在夜晚见到了汉使,自己(把这些年的经历)全部加以陈述。

    4、超过;胜过。

    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”

    译文:古代的圣贤之人,之所以大大超过一般人的原因没有别的,善于把他所做的事情推广到别的事情上罢了。

    5、过分;过于。

    《陈情表》:“过蒙拔擢,宠命优渥,岂敢盘桓,有所希冀。”

    译文: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,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,承蒙得到提拔,而且恩命十分优厚,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?

    6、过失。

    《肴之战》:“孤之过也,大夫何罪。”

    译文:这是我的过失,大夫有什么罪呵!

    6. 之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

    “之” (1)可以代人、代物、代事。

   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。译为“他”(他们)、“它”(它们)。

    作宾语或兼语,不作主语。 (2)结构助词,定语的标志。

   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(名词)之间,可译为“的”,有的可不译 ⑶作动词:往,到。

    去、⑷这,此。 ⑸结构助词,宾语前置的标志。

   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,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,译时应省去 ⑹我。 (7)音节助词。

    用在形容词、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,或用在三个字之间,使之凑成四个字,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,无义,译时应省去 ⑻结构助词。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、宾语或一个分句时,“之”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,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,可不译。

    译时也可省去。 ⑼结构助词,定语的标志。

   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(名词)之间,可译为“的”,有的可不译 (10)向。

  • ╰︶藐视奇葩ゞ℡

    古文过是什么意思?

    (形声。从辵( chuò),表示与行走有关,呙( guā)声。本义:走过,经过)

    2. 同本义 [go across;pass through]

    过,度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    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
    雷霆乍惊,宫车过也。——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
    有过于江上者,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
    行过夷门,见侯生。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
    3. 又如:过江;过马路;从这条街上过;从他门前过;路过(途中经过);过翼(经过的飞鸟);过宾(路过的宾客);过处(经过之处);过来过往(来往经过);过阴(到阴间走一趟)

    4. 超者差春出,胜过 [exceed;go beyond]

    从此道至吾军,不过二十里耳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   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。

   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。——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

    一出门,裘马过世家焉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
   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,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
    5. 又如:过如(超过;胜过);过了漕(过了漕运期限);过情(超过实际);过实(超过实际情况);过绝(超越;超过)

    6. 过去(过后) [pass by;go over]

    天子偶用一物,未必不过此已忘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
    花过而采,则根色黯恶,此其效也。——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
    7. 又如:三伏已过;雨过天晴;过迹(过去的形迹);过景(过时;不应景);过逝(流逝。很快地过去);过郤(过去)

    8. [婉词]∶去世 [pass away]

    陛下虽过世为神,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,忘前征时言邪?——《晋书·苻登载记》

    9. 又如:过作(死);老太太是三天前过的;过辈(去世);过背(去世);过七(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。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断七)

    10. 给予;递给 [give]

    邮人之过书,门者之传教也。——《论衡》

    予亦谓之过。辰州人谓以物予人曰过。——《通雅》

    11. 又如:过度

    12. 渡过 [cross]

    野市分獐闹,官帆过渡迟。——宋· 苏轼《荆州》

    13. 又如:过索(渡河之绳索);过江(渡过长江)

    14. 转移;过渡 [transfer]

    买的房子已付款,只是过户手续还未办理好

    过录底稿

    15. 又如:过龙(经手递送贿赂);过处(词的上下片过渡之处。亦称“过片”)

    16. 〈方〉∶ 传染 [infect]。如:过病(传染疾病)

    17. 度过;过活 [spend the time;pass the time]

    吾家后日当甚贫,贫无所苦,清静过日而已。——清· 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
    18. 又如:过阴天儿(休息);过老(度晚年);过日(度日;生活);过遣(打发日子,消磨时光首耐)

    19. 来访;前往拜访;探望 [visit]

    于是乘其车,揭其剑,过其友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

    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,不谊有所过,今公子故过之。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
    20. 又如:过临(光临;惠临);过款(过访);过晤(前往会见)

    21. 交往,相处 [associate;contact]

    稍喜过从近,扶筇不驾车。——宋· 黄庭坚《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》

    过从甚密

    22. 又如:过逢;过从(互相交往);过会(农家亲朋每年定期聚会的日子,或公社每年举行庙会的节日)

    23. 交谈 [talk with each other;converse]。如:过谈(往访交谈)

    24. 错,犯错误 [mismake]

    微二人,寡人几过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审应览庆和·具备》

    人恒过,然后能改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下》

    (赵太后)曰:“君过矣,不若长安石之甚。”——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    25. 失去 [lose]。如:过序(失去正常规律顺序)

    26. 怪罪,责难 [censure]

    孔子曰:“ 求,无乃尔是过与?(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!)”——《论语·季氏》

   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,脱身得去,已至军矣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   27. 又如:不过(不怪罪);过谪(责备;怪罪);过适(怪罪,责难)

    28. 继入、赘入或嫁人 [adopt;marry]

    孩儿也,他如今只待过门,喜事匆匆的,教我怎生回得他去。——元· 关汉卿《窦娥冤》

    29. 又如:过嗣(过继);过给(过继)

    30. 方言。指母猪生小猪 [farrow]。如:过下来的小猪(生下来的小猪)

    31. 传递 [transport]

    他这个人喜欢过嘴,你说话可要注意

    32. 又如:过盏(敬酒);过嘴(传话);过语(传话);过书(传递书信);过气(传送气息以交配);过状(递交文状、诉状)

    33. 帮助咽下;和着吃 [swallow]。如:过过(过口,改口味);过口(吃食物下酒);过酒(下酒;送酒)

    34. 冲刷;漂洗 [wash off]。如:过水(用水漂洗)

    35. [语助]

    36. 用在动词加“不”或“得”的后面,表示胜过或通过的意思。如:过不去(有阻碍,通不过);讲不过礼去(于礼仪上行不通);比得过(能胜过他人);我说不过你

    37. 用在动词后,表示完毕。如:吃过(吃完);起过(已经起床完毕)

    38. 用在动词后,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,但并未继续到现在。如:读过书(曾经读书,现己不读书);当过官(过去做过官,现己不为官)

    我去过北京

    饭吃过了

    〈名〉

    1. 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;错误 [fault;mistake]

    过,罪愆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    出入禁闼,补过拾遗。——《史记·汲黯列传》

    过则无惮改。——《论语·学而》

    夫过有厚薄,则刑有轻重。——《商君书·开塞》

    刑过不避大夫,赏善不遗匹夫。——《韩非子·有度》

   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,受上赏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》

    然而累汝至此者,未尝非予之过也。——清· 袁枚《祭妹文》

    2. 又如:过愆(过失;罪咎);过恶(过错);勇于改过;知过必改;过行(过失行为);过计(估计错误)

    3. 〈方〉∶缘故 [cause;reason]。如:离家远的过(离家远的缘故);夏天的过(因为夏天的缘故)

    4. 通“祸”( huò)。灾殃 [disaster;adversity]

    八曰诛以驭其过。——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

    5. 又如:大过(大灾大祸)

    〈形〉

    1. 过分;;过于;太甚 [excessive]

    以其境过清,不可久居,乃记之而去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

   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,比之如父母;拟之如天,诚不过也。——清· 黄宗羲《原君》

    2. 又如:过爱(过分的爱);过余(过分);过头话(过分的大话)

    〈量〉

    1. 遍,次 [time]。如:过儿(次;遍);一过(一遍);过子(次数;遍)

    2. 另见 guō

  • 难以启齿的高傲

    过文言文的意思?

    1. “过”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.

    1、过,度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如: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
    2、超出,胜过 ——如:罩氏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,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
    3、过去(过后) ——花过而采,则根色黯恶,此其效也。——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
    4、去世 ——陛下虽过世为神,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,忘前征时言邪?——《晋书·苻登载记》

    5、给予;递给 ——邮人之过书,门者之传教也。——《论衡》

    6、渡过——野市分獐闹,官帆过渡迟。——宋· 苏轼《荆州》

    7、来访;前往拜访;探望 ——于是乘其车,揭其剑,过其友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

    8、交往,相处——稍喜过从近,扶筇不驾车。——宋· 黄庭坚《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》

    9、交谈 如:过谈(往访交谈)

    10、错,犯错误——微二人,寡人几过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审应览·具备》

    11、怪罪,责难 ——孔子曰:“ 求,无乃尔是过与”——《论语·季氏》

    12、继入、赘入或嫁人 ——孩儿也,他如今只待过门,喜事匆匆的,教我怎生回得他去。——元· 关汉卿《窦娥冤》

    2. 过在文言文中都有什么意思

    1、过,度也。

    ——《说文》如: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 2、超出,胜过 ——如: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,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

    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 3、过去(过后) ——花过而采,则根色黯恶,此其效也。——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 4、去世 ——陛下虽过世为神,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,忘前征时言邪?——《晋书·苻登载记》 5、给予;递给 ——邮人之过书,门者之传教也。

    ——《论衡》 6、渡过——野市分獐闹,官帆过渡迟。——宋· 苏轼《荆州》 7、来访;前往拜访;探望 ——于是乘其车,揭其剑,过其友。

    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 8、交往,相处——稍喜过从近,扶筇不驾车。——宋· 黄庭坚《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》 9、交谈 如:过谈(往访交谈) 10、错,犯错误——微二人,寡人几过。

    ——《吕氏春秋·审应览·具备》 11、怪罪,责难 ——孔子曰:“ 求,无乃尔是过与”——《论语·季氏》 12、继入、赘入或嫁人 ——孩儿也,他如今只待过门,喜事匆匆的,教我怎生回得他去。——元· 关汉卿《窦娥冤》。

    3. "过"在古文中的意思

    1、同本义

    过,度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    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
    2、超出,胜过

    从此道至吾军,不过二十里耳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   3、过去(过后)

    天子偶用一物,未必不过此已忘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
    4、[婉词]∶去世

    陛下虽过世为神,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,忘前征时言邪?——《晋书·苻登载记》

    5、给予;递给

    邮人之过书,门者之传教也。——《论衡》

    6、渡过

    野市分獐闹,官帆过渡迟。——宋· 苏轼《荆州》

    7、度过;过活

    吾家后日当甚贫,贫无所苦,清静过日而已。——清· 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
    8、来访;前往拜访;探望

    于是乘其车,揭其剑,过其友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

    9、交往,相处

    稍喜过从近,扶筇不驾车。——宋· 黄庭坚《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》

    10、错,犯错误

    微二人,寡人几过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审应览·具备》

    人恒过,然后能改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下》

    11、怪罪,责难 [censure]

    孔子曰:“ 求,无乃尔是过与?(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!)”——《论语·季氏》

   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,脱身得去,已至军矣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   12、继入、赘入或嫁人

    孩儿也,他如今只待过门,喜事匆匆的,教我怎生回得他去。——元· 关汉卿《窦娥冤》

    13、[语助]

    〈名〉

    1. 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;错误

    过,罪愆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    出入禁闼,补过拾遗。——《史记·汲黯列传》

    1、过分;过于;太甚

    以其境过清,不可久居,乃记之而去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

    4. 文言文翻译,“过喊皮”的释义

    ① 走过;经过。

    《肴之战》:“三十三年春,秦师过周北门。”② 时间过郑闷差去。

    《采草药》:“花过而采,则根色黯恶。”③ 经历;过程。

    《苏武》:“常惠请其守者与俱,得夜见汉使,具自陈过。”④ 超过;胜过。

    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”⑤ 过分;过于。

    《陈情表》:“过蒙拔擢,宠命优渥,岂敢盘桓,有所希冀。”⑥ 过失。

    《肴之战》:“孤之过也,大夫何罪。”⑦ 责备。

    《鸿门宴》:“闻大王有意督过之。”⑧ 访问;探望。

    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臣有客在市屠中,愿枉车骑过之。”【过从】⒈互相往来。

    ⒉应付;周旋。【过存】问候。

    5. 文言文翻译,“过”的释义

    ①走过;经过。《肴之战》:“三十三年春,秦师过周北门。”

    ②时间过去。《采草药》:“花过而采,则根色黯恶。”

    ③经历;过程。《苏武》:“常惠请其守者与俱,得夜见汉使,具自陈过。”

    ④超过;胜过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”

    ⑤过分;过于。《陈情表》:“过蒙拔擢,宠命优渥,岂敢盘桓,有所希冀。”

    ⑥过失。《肴之战》:“孤之过也,大夫何罪。”

    ⑦责备。《鸿门宴》:“闻大王有意督过之。”

    ⑧访问;探望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臣有客在市屠中,愿枉车骑过之。”

    【过从】⒈互相往来。⒉应付;周旋。

    【过存】问候。

    6.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

    1.定义: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。

   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,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。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,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,注重典故、骈骊对仗、音律工整,包含策、诗、词、曲、八股、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。

    2.特点: 文言文的特色有:言文分离、行文简练。 文言的特点,是相对白话(包括口语和书面语)而言的,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。

    3.结构: (1)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,就是以名词、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。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: 1)."······者,……也""……,……也""……,……者也""……者,……""……者,……者也"等形式。

    如: ①"陈涉者,阳城人也。"(《史记.陈涉世家》)--陈胜是阳城人。

    ②"操虽托名汉相,其实汉贼也。"(《资治通鉴》) ③羿,古之善射者也。

    (《管子·形势解第六十四》) ④"四人者,庐陵萧君圭君玉,长乐王回深父,余弟安国平父,安上纯父。"(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) ⑤噌吰者,周景王之无射也。

    2).采用副词"乃""即""则""皆""是""诚""为"等表示判断。 如:"此乃臣效命之秋也。

    " ①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。

   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。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

    3).采用否定副词"非"表示否定。 如:"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。

    " ①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。 ②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。

   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。 被动句 文言文中,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,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。

    其常见类型有: 1)."见""……见……于""于"表被动。 如:"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。

    "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。 ②秦城恐不可得,徒见欺。

    ③故内惑于郑袖,外欺于张仪。 ④李氏子蟠,年十七,好古文,六艺经传皆通习之,不拘于时,学于余。

    2)."为""为……所"表被动。 如:"父母宗族,皆为戮没。

    " ①而身死国灭,为天下笑。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。

    ③为予群从所得。 ④恐为操所先。

   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,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,基于此,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、定语后置、状语后置、主谓倒装等。 1).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,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,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,以示强调。

    如:"洎不之信"中的"之"就是前置的宾语。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。

    (1)疑问句中,疑问代词作宾语,宾语前置。如:"大王来何操?" "微斯人,吾谁与归?" (2)否定句中,代词作宾语,宾语前置。

    如:"古之人不余欺也。" (3)借助"之""是"将宾语提前。

    如:"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。""孜孜焉唯进修是急,未之多见也。

    " (4)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。如:"不然,籍何以至此?" 2).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,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。

    如:"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"其中的"利""强"都是后置定语。

   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。 (1)用"之"使定语后置。

    如:"四海之大,有几人欤?" (2)用"者"的后置。如:"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

    " 3).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,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。如:"于富者"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。

    4).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,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。如:"甚矣,汝之不惠。

    ""快哉,此风。" "美哉,我少年中国。

    " [练习]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。 ① 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

   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。 ③ 德何如,则可以王矣? ④ 何由知吾可也? 省略句 文言文中,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,对省略成分的把握,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。

   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: 1).省略主语。 (1)承前省。

    如:"永州之野产异蛇,(异蛇)黑质而白章。" (2)承后省。

    如:"沛公谓张良曰:'(公)度我至军中,公乃入。'" (3)自述省。

    如:"(予)爱是溪,入二三里,(予)得其尤绝者家焉。" (4)对话省。

    如:"(孟子)曰:'独乐(yuè)乐(lè),与人乐(yuè)乐(lè),孰乐(lè)?'(王)曰:'不若与人。'" 2).省略谓语。

    如:"一鼓作气,再(鼓)而衰,三(鼓)而竭。" 3).省略宾语。

    如:"可烧而走(之)也。" 4).省略介词宾语。

    如:"公阅毕,即解貂覆生,为(之)掩户。" 5).省略介词"于"。

    如:"今以钟磬置(于)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。" [练习]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。

    ①冉氏尝居也,故姓是溪为冉溪。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,名闻天下。

    ③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 ④皆出山下平地,盖上出也。

    固定结构 1)、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:奈何、若何、如何、何如、奈……何、若……何、如(奈)……何、孰与、得无……乎、孰若。 例如: ①取吾璧,不予我城,奈何?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 ②吾子取其麋鹿,以闲敝邑,若何?(《之战》) ③与不 同好,如何?(《左传·齐桓公伐楚》)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,则何如?(。

  • 花残满地殇

    许衡文言文:童子过之的/过/字什么意思??

    “童子过之”的【过】字意思是【经过】。

    该句出自《许衡不食梨》,选自《元史·许衡传》。

    【原文】

   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念稿纯,渴甚,道有梨,众争取啖之,衡独危坐树下自若。或问之,曰:“非其有而取之,不可也。”人曰:“世乱,此无主。”曰:“梨无主,吾心独无主乎敬喊?人所遗,一毫弗义弗受也。”庭有果,熟烂堕地,童子过之,亦不睨视而去。其家人化之如此,帝欲相之,以疾辞。卒后,四方学者皆聚哭,有数千里来聚哭墓下者。谥文正。

    【译文】

    许衡曾经在盛夏时经过河阳(今河南省孟州市),(由于行走路途遥远,天气又热)十分口渴,路上有一棵梨树,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吃,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,安然如常。有人问他(为什么不吃),(许衡)说:“不是自己拥有的却摘取它,不可以。”那人说:“现在时局混乱,这棵梨树没有主人了(何必介意)。”(许衡)说:“梨树没有主人,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?别人丢失的,(即使)一丝一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。”乡内庭院里有棵果树,(每当果子成熟)掉落在地上,乡里小孩经过它,也不斜着眼看就离去。他们的家人感化他们像这样。元世祖想要任用许衡为宰相,(但是许衡)以自己有病(为理由)辞谢了。许衡去世后,四方有学之士都来聚集(灵前)痛哭,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痛哭在墓下的人。皇上特赐谥号为“文正”。仔咐

  • ″peerless断夏

    过的文言文解释及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?

    1. “过”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.

    1、过,度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如: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
    2、超出,胜过 ——如: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,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
    3、过去(过后) ——花过而采,则根色黯恶,此其效也。——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
    4、去世 ——陛下虽过世为神,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,忘前征时言邪?——《晋书·苻登载记》

    5、给予;递给 ——邮人之过书,门者之传教也。——《论衡》

    6、渡过——野市分獐闹,官帆过渡迟。——宋· 苏轼《荆州》

    7、来访;前往拜访;探望 ——于是乘其车,揭其剑,过其友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

    8、交往,相处——稍喜过从近,扶筇不驾车。——宋· 黄庭坚《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》

    9、交谈 如:过谈(往访交谈)

    10、错,犯错误——微二人,寡人几过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审应览·具备》

    11、怪罪,责难 ——孔子曰:“ 求,无乃尔是核肢如过与”——《论语·季氏》

    12、继入、赘入或嫁人 ——孩儿也,他如今只待过门,喜事匆匆的,教我怎生回得他去。——元· 关汉卿《窦娥冤》

    2. 古文过是什么意思

    (形声。

    从辵( chuò),表示与行走有关,呙( guā)声。本义:走过,经过)2. 同本义 [go across;pass through]过,度也。

    ——《说文》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雷霆乍惊,宫车过也。

    ——杜牧《阿房宫赋》有过于江上者,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行过夷门,见侯生。

    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3. 又如:过江;过马路;从这条街上过;从他门前过;路过(途中经过);过翼(经过的飞鸟);过宾(路过的宾客);过处(经过之处);过来过往(来往经过);过阴(到阴间走一趟)4. 超出,胜过 [exceed;go beyond]从此道至吾军,不过二十里耳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。

   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。——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一出门,裘马过世家焉。

    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,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5. 又如:过如(超过;胜过);过了漕(过了漕运期限);过情(超过实际);过实(超过实际情况)改启;过绝(超越;超过)6. 过去(过后) [pass by;go over]天子偶用一物,未必不过此已忘。

    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花过而采,则根色黯恶,此其效也。——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7. 又如:三伏已过;雨过天晴;过迹(过去的形迹);过景(过时;不应景);过逝(流逝。

    很快地过去);过郤(过去)8. [婉词]∶去世 [pass away]陛下虽过世为神,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,忘前征时言邪?——《晋书·苻登载记》9. 又如:过作(死);老太太是三天前过的;过辈(去世);过背(去世);过七(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。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断七)10. 给予;递给 [give]邮人之过书,门者之传教也。

    ——《论衡》予亦谓之过。辰州人谓以物予人曰过。

    ——《通雅》11. 又如:过度12. 渡过 [cross]野市分獐闹,官帆过渡迟。——宋· 苏轼《荆州》13. 又如:过索(渡河之绳索);过江(渡过长江)14. 转移;过渡 [transfer]买的房子已付款,只是过户手续还未办理好过录底稿15. 又如:过龙(经手递送贿赂);过处(词的上下片过渡之处。

    亦称“过片”)16. 〈方〉∶ 传染 [infect]。如:过病(传染疾病)17. 度过;过活 [spend the time;pass the time]吾家后日当甚贫,贫无所苦,清静过日而已。

    ——清· 林觉民《与妻书》18. 又如:过阴天儿(休息);过老(度晚年);过日(度日;生活);过遣(打发日子,消磨时光)19. 来访;前往拜访;探望 [visit]于是乘其车,揭其剑,过其友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,不谊有所过,今公子故过之。

    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20. 又如:过临(光临;惠临);过款(过访);过晤饥滑(前往会见)21. 交往,相处 [associate;contact]稍喜过从近,扶筇不驾车。——宋· 黄庭坚《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》过从甚密22. 又如:过逢;过从(互相交往);过会(农家亲朋每年定期聚会的日子,或公社每年举行庙会的节日)23. 交谈 [talk with each other;converse]。

    如:过谈(往访交谈)24. 错,犯错误 [mi *** ake]微二人,寡人几过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审应览·具备》人恒过,然后能改。

    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下》(赵太后)曰:“君过矣,不若长安石之甚。”——《战国策·赵策》25. 失去 [lose]。

    如:过序(失去正常规律顺序)26. 怪罪,责难 [censure]孔子曰:“ 求,无乃尔是过与?(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!)”——《论语·季氏》闻大王有意督过之,脱身得去,已至军矣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27. 又如:不过(不怪罪);过谪(责备;怪罪);过适(怪罪,责难)28. 继入、赘入或嫁人 [adopt;marry]孩儿也,他如今只待过门,喜事匆匆的,教我怎生回得他去。

    ——元· 关汉卿《窦娥冤》29. 又如:过嗣(过继);过给(过继)30. 方言。指母猪生小猪 [farrow]。

    如:过下来的小猪(生下来的小猪)31. 传递 [transport]他这个人喜欢过嘴,你说话可要注意32. 又如:过盏(敬酒);过嘴(传话);过语(传话);过书(传递书信);过气(传送气息以交配);过状(递交文状、诉状)33. 帮助咽下;和着吃 [swallow]。如:过过(过口,改口味);过口(吃食物下酒);过酒(下酒;送酒)34. 冲刷;漂洗 [wash off]。

    如:过水(用水漂洗)35. [语助]36. 用在动词加“不”或“得”的后面,表示胜过或通过的意思。如:过不去(有阻碍,通不过);讲不过礼去(于礼仪上行不通);比得过(能胜过他人);我说不过你37. 用在动词后,表示完毕。

    如:吃过(吃完);起过(已经起床完毕)38. 用在动词后,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,但并未继续到现在。如:读过书(曾经读书,现己不读书);当过官(过去做过官,现己不为官)我去过北京饭吃过了〈名〉1. 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;错误 [fault;mistake]过,罪愆也。

    ——《说文》出入禁闼,补过拾遗。——《史记·汲黯列传》过则无惮改。

    ——《论语·学而》夫过有厚薄,则刑有轻重。——《商君书·开塞》刑过不避大夫,赏善不遗匹夫。

    ——《韩非子·有度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,受上赏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》然而累汝至此者,未尝非予之过也。

    ——清。

    3.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

    1.定义: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。

   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,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。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,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,注重典故、骈骊对仗、音律工整,包含策、诗、词、曲、八股、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。

    2.特点: 文言文的特色有:言文分离、行文简练。 文言的特点,是相对白话(包括口语和书面语)而言的,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。

    3.结构: (1)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,就是以名词、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。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: 1)."······者,……也""……,……也""……,……者也""……者,……""……者,……者也"等形式。

    如: ①"陈涉者,阳城人也。"(《史记.陈涉世家》)--陈胜是阳城人。

    ②"操虽托名汉相,其实汉贼也。"(《资治通鉴》) ③羿,古之善射者也。

    (《管子·形势解第六十四》) ④"四人者,庐陵萧君圭君玉,长乐王回深父,余弟安国平父,安上纯父。"(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) ⑤噌吰者,周景王之无射也。

    2).采用副词"乃""即""则""皆""是""诚""为"等表示判断。 如:"此乃臣效命之秋也。

    " ①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。

   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。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

    3).采用否定副词"非"表示否定。 如:"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。

    " ①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。 ②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。

   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。 被动句 文言文中,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,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。

    其常见类型有: 1)."见""……见……于""于"表被动。 如:"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。

    "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。 ②秦城恐不可得,徒见欺。

    ③故内惑于郑袖,外欺于张仪。 ④李氏子蟠,年十七,好古文,六艺经传皆通习之,不拘于时,学于余。

    2)."为""为……所"表被动。 如:"父母宗族,皆为戮没。

    " ①而身死国灭,为天下笑。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。

    ③为予群从所得。 ④恐为操所先。

   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,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,基于此,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、定语后置、状语后置、主谓倒装等。 1).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,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,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,以示强调。

    如:"洎不之信"中的"之"就是前置的宾语。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。

    (1)疑问句中,疑问代词作宾语,宾语前置。如:"大王来何操?" "微斯人,吾谁与归?" (2)否定句中,代词作宾语,宾语前置。

    如:"古之人不余欺也。" (3)借助"之""是"将宾语提前。

    如:"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。""孜孜焉唯进修是急,未之多见也。

    " (4)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。如:"不然,籍何以至此?" 2).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,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。

    如:"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"其中的"利""强"都是后置定语。

   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。 (1)用"之"使定语后置。

    如:"四海之大,有几人欤?" (2)用"者"的后置。如:"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

    " 3).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,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。如:"于富者"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。

    4).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,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。如:"甚矣,汝之不惠。

    ""快哉,此风。" "美哉,我少年中国。

    " [练习]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。 ① 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

   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。 ③ 德何如,则可以王矣? ④ 何由知吾可也? 省略句 文言文中,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,对省略成分的把握,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。

   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: 1).省略主语。 (1)承前省。

    如:"永州之野产异蛇,(异蛇)黑质而白章。" (2)承后省。

    如:"沛公谓张良曰:'(公)度我至军中,公乃入。'" (3)自述省。

    如:"(予)爱是溪,入二三里,(予)得其尤绝者家焉。" (4)对话省。

    如:"(孟子)曰:'独乐(yuè)乐(lè),与人乐(yuè)乐(lè),孰乐(lè)?'(王)曰:'不若与人。'" 2).省略谓语。

    如:"一鼓作气,再(鼓)而衰,三(鼓)而竭。" 3).省略宾语。

    如:"可烧而走(之)也。" 4).省略介词宾语。

    如:"公阅毕,即解貂覆生,为(之)掩户。" 5).省略介词"于"。

    如:"今以钟磬置(于)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。" [练习]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。

    ①冉氏尝居也,故姓是溪为冉溪。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,名闻天下。

    ③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 ④皆出山下平地,盖上出也。

    固定结构 1)、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:奈何、若何、如何、何如、奈……何、若……何、如(奈)……何、孰与、得无……乎、孰若。 例如: ①取吾璧,不予我城,奈何?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 ②吾子取其麋鹿,以闲敝邑,若何?(《之战》) ③与不 同好,如何?(《左传·齐桓公伐楚》)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,则何如?(。

    4. 文言文的什么意思是什么

    什么:

    表示询问某人、某物或某事的本身或性质

    你从那里得到了什么消息

    表示询问某物或某事的情况

    告诉我你在找什么

    虚指,表示不肯定的事物

    闻到一种什么花香

    表示否定

    他算什么,你竟挂念他

    表示责难

    你笑什么?

    表示询问在它前面的词或一系列的词中所未包括的可能性

    这是爬行动物、两栖动物,还是别的什么东西

    表示惊讶或激动

    什么,不吃早餐啦!

    摘自《百度汉语》

    疑问代词。表示疑问。

    五代王定保《唐摭言·公荐》:“奇章公始来自江黄间,置书囊於国东门,携所业先诣二公……韩始见题,而掩卷问之曰:‘且以拍板为什么?’”

    《景德传灯录·法达禅师》:“祖又曰:‘汝名什么?’对曰:‘名 法达 。’”鲁迅 《呐喊·药》:“好香!你们吃什么点心呀?”

    李广田《<;散文三十篇>;序》:“若问这些文章到底有什么意义,勉强说,也不过是多少地反映了那个旧社会的某些方面。”

    疑问代词。表示无须,不必。

    唐吕岩《劝世》诗:“衣食随缘,自然快乐;算是甚命,问什么卜?!”

    元无名氏《赚蒯通》第四折:“若是 汉 天子早把书明降, 韩元帅 免受人诬罔……我蒯彻也粧什麽风魔,使什么伎俩!”如:你说呀,装什么哑巴!

    摘自《百度百科》相关词条。

    5.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是什么

   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。

   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。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,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。

    春秋战国时期,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,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、丝绸等物,而丝绸价格昂贵、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,为能在“一卷”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,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。后来当“纸”大规模使用时,统治阶级的来往“公文”使用习惯已经定型,会用“文言文”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。

   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,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,注重典故、骈骊对仗、音律工整,包含策、诗、词、曲、八股、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。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,为了便于阅读理解,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。

    6.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

    第一个“文”,是书面文章的意思。“言”,是写、表述、记载等的意思。“文言”,即书面语言,“文言”是相对于“口头语言”而言,“口头语言”也叫“白话”。 最后一个“文”,是作品、文章等的意思,表示的是文种。

    “文言文”的意思就是指“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”。而“白话文”的意思就是:“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”。

    在我国古代,要表述同一件事,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,是不同的,例如,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,用口头语言表述,是“吃饭了吗?”,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,就是“饭否?”。“饭否”就是文言文。我国的古代,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。所以,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“文言文”

   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,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。在国内,中学语文课程中,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。

  • メ雨小姐ゞヤ

    过的文言文解释及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?

    1. “过”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.

    1、过,度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如: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
    2、超出,胜过 ——如: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,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—迹凯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
    3、过去(过后) ——花过而采,则根色黯恶,此其效也。——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
    4、去世 ——陛下虽过世为神,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,忘前征时言邪?——《晋书·苻登载记》

    5、给予;递给 ——邮人之过书,门者之传教也。——《论衡》

    6、渡过——野市分獐闹,官帆过渡迟。——宋· 苏轼《荆州》

    7、来访;前往拜访;探望 ——于是乘其车,揭其剑,过其友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

    8、交往,相处——稍喜过从近,扶筇不驾车。——宋· 黄庭坚《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》

    9、交谈 如:过谈(往访交谈)

    10、错,犯错误——微二人,寡人几过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审应览·具备》

    11、怪罪,责难 ——孔子曰:“ 求,无乃尔是过与”——《论语·季氏》

    12、继入、赘入或嫁人 ——孩儿也,他如今只待过门,喜事匆匆的,教我怎生回得他去。——元· 关汉卿《窦娥冤》

    2. 古文过是什么意思

    (形声。

    从辵( chuò),表示与行走有关,呙( guā)声。本义:走过,经过)2. 同本义 [go across;pass through]过,度也。

    ——《说文》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——《孟子·滕拿州手文公上》雷霆乍惊,宫车过也。

    ——杜牧《阿房宫赋》有过于江上者,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行过夷门,见侯生。

    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3. 又如:过江;过马路;从这条街上过;从他门前过;路过(途中经过);过翼(经过的飞鸟);过宾(路过的宾客);过处(经过之处);过来过往(来往经过);过阴(到阴间走一趟)4. 超出,胜过 [exceed;go beyond]从此道至吾军,不过二十里耳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。

   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。——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一出门,裘马过世家焉。

    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,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5. 又如:过如(超过;胜过);过了漕(过了漕运期限);过情(超过实际);过实(超过实际情况);过绝(超越;超过)6. 过去(过后) [pass by;go over]天子偶用一物,未必不过此已忘。

    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花过而采,则根色黯恶,此其效也。——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7. 又如:三伏已过;雨过天晴;过迹(过去的形迹);过景(过时;不应景);过逝(流逝。

    很快地过去);过郤(过去)8. [婉词]∶去世 [pass away]陛下虽过世为神,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,忘前征时言邪?——《晋书·苻登载记》9. 又如:过作(死);老太太是三天前过的;过辈(去世);过背(去世);过七(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。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断七)10. 给予;递给 [give]邮人之过书,门者之传教也。

    ——《论衡》予亦谓之过。辰州人谓以物予人曰过。

    ——《通雅》11. 又如:过度12. 渡过 [cross]野市分獐闹,官帆过渡迟。——宋· 苏轼《荆州》13. 又如:过索(渡河之绳索);过江(渡过长江)14. 转移;过渡 [transfer]买的房子已付款,只是过户手续还未办理好过录底稿15. 又如:过龙(经手递送贿赂);过处(词的上下片过渡之处。

    亦称“过片”)16. 〈方〉∶ 传染 [infect]。如:过病(传染疾病)17. 度过;过活 [spend the time;pass the time]吾家后日当甚贫,贫无所苦,清静过日而已。

    ——清· 林觉民《与妻书》18. 又如:过阴天儿(休息);过老(度晚年);过日(度日;生活);过遣(打发日子,消磨时光)19. 来访;前往拜访;探望 [visit]于是乘其车,揭消嫌其剑,过其友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,不谊有所过,今公子故过之。

    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20. 又如:过临(光临;惠临);过款(过访);过晤(前往会见)21. 交往,相处 [associate;contact]稍喜过从近,扶筇不驾车。——宋· 黄庭坚《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》过从甚密22. 又如:过逢;过从(互相交往);过会(农家亲朋每年定期聚会的日子,或公社每年举行庙会的节日)23. 交谈 [talk with each other;converse]。

    如:过谈(往访交谈)24. 错,犯错误 [mi *** ake]微二人,寡人几过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审应览·具备》人恒过,然后能改。

    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下》(赵太后)曰:“君过矣,不若长安石之甚。”——《战国策·赵策》25. 失去 [lose]。

    如:过序(失去正常规律顺序)26. 怪罪,责难 [censure]孔子曰:“ 求,无乃尔是过与?(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!)”——《论语·季氏》闻大王有意督过之,脱身得去,已至军矣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27. 又如:不过(不怪罪);过谪(责备;怪罪);过适(怪罪,责难)28. 继入、赘入或嫁人 [adopt;marry]孩儿也,他如今只待过门,喜事匆匆的,教我怎生回得他去。

    ——元· 关汉卿《窦娥冤》29. 又如:过嗣(过继);过给(过继)30. 方言。指母猪生小猪 [farrow]。

    如:过下来的小猪(生下来的小猪)31. 传递 [transport]他这个人喜欢过嘴,你说话可要注意32. 又如:过盏(敬酒);过嘴(传话);过语(传话);过书(传递书信);过气(传送气息以交配);过状(递交文状、诉状)33. 帮助咽下;和着吃 [swallow]。如:过过(过口,改口味);过口(吃食物下酒);过酒(下酒;送酒)34. 冲刷;漂洗 [wash off]。

    如:过水(用水漂洗)35. [语助]36. 用在动词加“不”或“得”的后面,表示胜过或通过的意思。如:过不去(有阻碍,通不过);讲不过礼去(于礼仪上行不通);比得过(能胜过他人);我说不过你37. 用在动词后,表示完毕。

    如:吃过(吃完);起过(已经起床完毕)38. 用在动词后,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,但并未继续到现在。如:读过书(曾经读书,现己不读书);当过官(过去做过官,现己不为官)我去过北京饭吃过了〈名〉1. 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;错误 [fault;mistake]过,罪愆也。

    ——《说文》出入禁闼,补过拾遗。——《史记·汲黯列传》过则无惮改。

    ——《论语·学而》夫过有厚薄,则刑有轻重。——《商君书·开塞》刑过不避大夫,赏善不遗匹夫。

    ——《韩非子·有度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,受上赏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》然而累汝至此者,未尝非予之过也。

    ——清。

    3. 【"有"在古文中一般是什么意思一般的意思如果有其他意思也可以.】

    一、“其”作第三人称代词,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,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,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“他(他们)”“它(它们)”.如: ①所谓华山洞者,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.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,曰“花山”. ③古①句,“其”作“乃华山之阳”的主语,相当于“它”,代指“华山洞”.②句,“其”与“为文”构成主谓短语,相当于“它”,代指“仆碑”.③句,“其”与“求思”构成主谓词组,相当于“他们”,代指“古之人.之人观于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虫鱼、鸟兽,往往有得,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二、“其”作第三人称代词,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,作领属性定语,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“他的(他们的)”“它的(他们的”).如:①其下平旷,有泉侧出. ②距洞百余步,有碑仆道,其文漫灭. ③然视其左右,来而记之者已少. ④问其深,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. 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,何可胜道也哉!”在也.上述五句中的“其”,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“它的”.①句,“其下”指山的下面.②句,“其文”指“仆碑上的文字”.③句,“其左右”指“山洞的两旁”.④句,“其深”指“山洞的深处”.⑤句,“其传”指“古书的传说(文字)”.三、“其”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,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,相当于“我(自己)”、“我们”或“我的(我们的)”.如: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,入之愈深,其进愈难,而其见愈奇.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.① 句,“其”指代上文的“余与四人”,只能译成“我们”.②句,“其”指的是“我(自己)”.四、“其”作指示代词,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,也可指代多数,一般都是远指,相当于现代汉语的“那、那个、那些、那里”.如: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,而卒葬之;以故其后名之曰“褒禅”. ②距其院东五里,所谓华山洞者, ③问其深,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. ④既其出,则或咎其欲出者. ⑤盖其又深,则其至又加少矣. ①句,“其址”指那个地方,“其后”指从那以后.②句,“其院”指那个禅院.③句,“其好游者”指那些爱好游赏的人.④句,“其欲出者”指那个要求出来的人.句,前者指代后洞,那.后者指代到达的人,那些.五、“其”作副词,放在句首,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,表示反诘的语气,可译为 “难道”. 如:其孰能讥之乎?六、“其”作助词,用来凑足音节,舒缓语气. 如:既其出,则或咎其欲出者.前“其”是音节助词,无实在意义,可不翻译;“既其出”可译为“出洞以后”.由指示代词“那,那些”虚化而来.后“其”指示代词“那个”“其”字除了上述本文中的用法外,另外还有一些用法,下面补充说明:(一)“其”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你”、“你的”.如: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,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.(《触龙说赵太后》)该句译为:我认为太后替长安君考虑的短近了,所以认为你疼爱(长安君)不如(疼爱)燕后.“其”作第二人称代词来解.(二)“其” ”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,有 “其中”的意思.如:少时,一狼迳去,其一犬坐于前.(《狼》)该句译为:过了一会儿,一只狼干脆走开了,其中的另一只狼像狗似地坐在(屠夫)面前.“其”作“其中”来解.(三)“其”作副词.放在句首或句中,还可以表示疑问、反问测度、婉商、期望等语气,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,根据语境可译为“难道” 、“大概”、“还是”、“可要”等.如: ①其如土石何?(《愚公移山》) ②其皆出于此乎? (《师说》)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! (《伶官传序》) ④攻之不克,围之不继,吾其还也. (《崤之战》)⑤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(《马说》)①句,“其”用在“如……何”的前面,有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,可译为“又”.②句“其”表示测度的委婉语气,可译成“大概”、“或许”.③句,“其”表示告诫、期望的语气,可译为“可要”.④句,“其”表示婉商的语气,可译为“还是”.第一个“其”,表反问语气,可译作“难道”;第二个“其”,表推测语气,可译作“恐怕”.(四)“其”作副词,表时间,有“将”、“将要”的意思.如:亟其乘屋,其始播百谷.(《诗经·七月》)该句译为:赶紧修理好房子,将要开始播种各种谷物了.“其”解释为“将要”.(五)“其”作连词,表假设,做“假如”、“如果”来解;表选择,做“是……还是——”来解.如:①其极刑,曰:“顺我,即先刺心;否则,四肢解尽,心犹不死.”(《狱中杂记》) ②子以秦为将救韩乎,其不乎①句意是:如果遇到执行凌迟这种刑罚,刽子手便对犯人说:“你依我,给我若干钱,我就先刺心,叫你一下子便死;不然的话,我把你四肢剐尽,你心一下子死不了,叫你受罪.“其”相当于“如果”.②句意思是:你认为秦国是将要救韩国,还是不救呢?“其”相当于“是……还是”.?(《战国策·韩策》)(六) “其”作助词,凑足音节,并舒缓语气.如: 霰(xiàn)雪纷其无垠兮,云霏霏其承宇.(屈原《涉江》)句意: 雪花纷纷飘落,一望地无际,浓云密布,好像压着屋檐.霰,雪珠.垠,边际.霏霏,云气浓重的样子.承宇,同屋檐相接.一说“宇”是天宇。

    4. 文言文翻译,“过”的释义

    ①走过;经过。《肴之战》:“三十三年春,秦师过周北门。”

    ②时间过去。《采草药》:“花过而采,则根色黯恶。”

    ③经历;过程。《苏武》:“常惠请其守者与俱,得夜见汉使,具自陈过。”

    ④超过;胜过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”

    ⑤过分;过于。《陈情表》:“过蒙拔擢,宠命优渥,岂敢盘桓,有所希冀。”

    ⑥过失。《肴之战》:“孤之过也,大夫何罪。”

    ⑦责备。《鸿门宴》:“闻大王有意督过之。”

    ⑧访问;探望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臣有客在市屠中,愿枉车骑过之。”

    【过从】⒈互相往来。⒉应付;周旋。

    【过存】问候。

    5.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

    1.定义: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。

   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,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。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,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,注重典故、骈骊对仗、音律工整,包含策、诗、词、曲、八股、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。

    2.特点: 文言文的特色有:言文分离、行文简练。 文言的特点,是相对白话(包括口语和书面语)而言的,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。

    3.结构: (1)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,就是以名词、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。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: 1)."······者,……也""……,……也""……,……者也""……者,……""……者,……者也"等形式。

    如: ①"陈涉者,阳城人也。"(《史记.陈涉世家》)--陈胜是阳城人。

    ②"操虽托名汉相,其实汉贼也。"(《资治通鉴》) ③羿,古之善射者也。

    (《管子·形势解第六十四》) ④"四人者,庐陵萧君圭君玉,长乐王回深父,余弟安国平父,安上纯父。"(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) ⑤噌吰者,周景王之无射也。

    2).采用副词"乃""即""则""皆""是""诚""为"等表示判断。 如:"此乃臣效命之秋也。

    " ①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。

   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。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

    3).采用否定副词"非"表示否定。 如:"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。

    " ①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。 ②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。

   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。 被动句 文言文中,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,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。

    其常见类型有: 1)."见""……见……于""于"表被动。 如:"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。

    "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。 ②秦城恐不可得,徒见欺。

    ③故内惑于郑袖,外欺于张仪。 ④李氏子蟠,年十七,好古文,六艺经传皆通习之,不拘于时,学于余。

    2)."为""为……所"表被动。 如:"父母宗族,皆为戮没。

    " ①而身死国灭,为天下笑。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。

    ③为予群从所得。 ④恐为操所先。

   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,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,基于此,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、定语后置、状语后置、主谓倒装等。 1).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,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,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,以示强调。

    如:"洎不之信"中的"之"就是前置的宾语。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。

    (1)疑问句中,疑问代词作宾语,宾语前置。如:"大王来何操?" "微斯人,吾谁与归?" (2)否定句中,代词作宾语,宾语前置。

    如:"古之人不余欺也。" (3)借助"之""是"将宾语提前。

    如:"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。""孜孜焉唯进修是急,未之多见也。

    " (4)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。如:"不然,籍何以至此?" 2).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,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。

    如:"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"其中的"利""强"都是后置定语。

   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。 (1)用"之"使定语后置。

    如:"四海之大,有几人欤?" (2)用"者"的后置。如:"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

    " 3).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,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。如:"于富者"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。

    4).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,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。如:"甚矣,汝之不惠。

    ""快哉,此风。" "美哉,我少年中国。

    " [练习]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。 ① 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

   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。 ③ 德何如,则可以王矣? ④ 何由知吾可也? 省略句 文言文中,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,对省略成分的把握,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。

   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: 1).省略主语。 (1)承前省。

    如:"永州之野产异蛇,(异蛇)黑质而白章。" (2)承后省。

    如:"沛公谓张良曰:'(公)度我至军中,公乃入。'" (3)自述省。

    如:"(予)爱是溪,入二三里,(予)得其尤绝者家焉。" (4)对话省。

    如:"(孟子)曰:'独乐(yuè)乐(lè),与人乐(yuè)乐(lè),孰乐(lè)?'(王)曰:'不若与人。'" 2).省略谓语。

    如:"一鼓作气,再(鼓)而衰,三(鼓)而竭。" 3).省略宾语。

    如:"可烧而走(之)也。" 4).省略介词宾语。

    如:"公阅毕,即解貂覆生,为(之)掩户。" 5).省略介词"于"。

    如:"今以钟磬置(于)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。" [练习]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。

    ①冉氏尝居也,故姓是溪为冉溪。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,名闻天下。

    ③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 ④皆出山下平地,盖上出也。

    固定结构 1)、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:奈何、若何、如何、何如、奈……何、若……何、如(奈)……何、孰与、得无……乎、孰若。 例如: ①取吾璧,不予我城,奈何?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 ②吾子取其麋鹿,以闲敝邑,若何?(《之战》) ③与不 同好,如何?(《左传·齐桓公伐楚》)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,则何如?(。

    6. 什么是文言文

    文言文”是相对于“白话文”而言。

    第一个“文”,是书面文章的意思。“言”,是写、表述、记载等的意思。“文言”,即书面语言,“文言”是相对于“口头语言”而言,“口头语言”也叫“白话”。 最后一个“文”,是作品、文章等的意思,表示的是文种。

    “文言文”的意思就是指“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”。而“白话文”的意思就是:“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”。

    白话文

    在我国古代,要表述同一件事,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,是不同的,例如,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,用口头语言表述,是“吃饭了吗?”,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,就是“饭否?”。“饭否”就是文言文。我国的古代,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。所以,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“文言文”

   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,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。在国内,中学语文课程中,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。

    当然,其他国家的古人也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。

    什么是文言文? 文言文的含义是什么?

    1.文言文很精彩。这是无疑的。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,是文言文。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,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,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。

    2.文言文是知识。对,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,它纯粹是文字。但文言文是知识,甲骨文也是知识,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?对了,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,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(学)的基础。

    3.文言文也是技巧。汉语的表述、描绘、组合、转变、喻式、铺比、推演……,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。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,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,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“法”可依。

    4.“文言文”是“白话文”的相对。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:文言-文。第一个“文”是“文字”,“言”是语言。“文言”则指“文字化了的语言”。它说明两层意思:其一,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;其二,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。“被文字化了”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:其一,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,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;其二,语言功能退出生活,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。

    “文言文”的字面意思,应该是: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。后面那个“文”指文体。

   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,还有什么“前途”吗?或者说,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?我想是有的。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,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,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。比如在宗教建设中,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,仍然采用书法书写,使用工具镌刻。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。

    再放大去看,古典诗词都属于“文言”一类,它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。只是在语言形态上,之乎者也离开了口头,成为文字之后,显然它对技巧的推敲,表意的扩展,有了确实的规范要求。它的“前途”,就在它的应用,也在它能唤醒含混的词源与典故。可以说,前途看好。

    “文言文”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。某种形式上,一旦某种语言——包括方言——被“文”化,文字化,也就是书面化,其语言魅力顿减,而文字功能倍增。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,与生活密切相关,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,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,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。

   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,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: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?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“感受”,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。也可以推测,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,更白化通俗而已,“三言两拍”也可以做参考了。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,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,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。

    阅读文言文,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,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,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。

    7. 文言文的什么意思是什么

    什么:

    表示询问某人、某物或某事的本身或性质

    你从那里得到了什么消息

    表示询问某物或某事的情况

    告诉我你在找什么

    虚指,表示不肯定的事物

    闻到一种什么花香

    表示否定

    他算什么,你竟挂念他

    表示责难

    你笑什么?

    表示询问在它前面的词或一系列的词中所未包括的可能性

    这是爬行动物、两栖动物,还是别的什么东西

    表示惊讶或激动

    什么,不吃早餐啦!

    摘自《百度汉语》

    疑问代词。表示疑问。

    五代王定保《唐摭言·公荐》:“奇章公始来自江黄间,置书囊於国东门,携所业先诣二公……韩始见题,而掩卷问之曰:‘且以拍板为什么?’”

    《景德传灯录·法达禅师》:“祖又曰:‘汝名什么?’对曰:‘名 法达 。’”鲁迅 《呐喊·药》:“好香!你们吃什么点心呀?”

    李广田《<;散文三十篇>;序》:“若问这些文章到底有什么意义,勉强说,也不过是多少地反映了那个旧社会的某些方面。”

    疑问代词。表示无须,不必。

    唐吕岩《劝世》诗:“衣食随缘,自然快乐;算是甚命,问什么卜?!”

    元无名氏《赚蒯通》第四折:“若是 汉 天子早把书明降, 韩元帅 免受人诬罔……我蒯彻也粧什麽风魔,使什么伎俩!”如:你说呀,装什么哑巴!

    摘自《百度百科》相关词条。

郑重声明:本站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